当前位置:凯发体育app 精神文明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体育app

发布时间:2023-06-19  信息来源:新华社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胸怀为人类谋进步的光荣梦想,脚踏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吸吮绵延不断的文明养分,中华民族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携手,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阔步前行。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2015年9月2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

  伴随着密集的快门声,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一块红绸布缓缓拉下。龙饰、象首、凤鸟、展翅高飞的和平鸽,一个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由景泰蓝工艺制成的国礼展现在人们面前。

  “和平尊”,这份国礼的名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这也是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担当,到“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凿空之旅”出使西域,用“驼队和善意”写下东西方互利合作的篇章;600多年前,明朝官员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用“宝船和友谊”留下中外和平友好的佳话……历史上,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却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中华民族的昨天和前天,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进步的使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相结合,提出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理念,丰富和发展了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的中国——

  创造性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探索“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以“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的胸怀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维护世界和平探索新路径,为21世纪国际关系带来新气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以贯之推动共同发展的中国——

  宣示“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强调“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持续推进落实,以共同发展的丰硕成果有力维护世界和平,让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这是笃行不怠践行多边主义的中国——

  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倡导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世界之大和合为尚,人间之美福祉共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千年古都西安举行。文艺演出的尾声,中国同中亚五国歌手齐声高唱《美美与共》,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同中亚五国虽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地貌,却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发展出延续千年的深厚友谊,给人以深刻启示。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人民很早就自觉思考“同”与“异”的辩证关系,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

  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谱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从历史性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出访期间致敬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深沉的观照贯穿始终: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秋日阳光下,帕特农神庙的斑驳立柱被镀上一层金色。2019年11月12日,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神庙脚下的雅典卫城博物馆。

  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观看。

  “这是雅典娜女神刚刚参加完战争后休息、沉思,虽是一块很小的浮雕,却非常有意义。”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亲自当起“讲解员”。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帕夫洛普洛斯总统边听边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中华文明从不追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寻求价值相通、心灵契合。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总有一些人喜欢对我们指手画脚,而中国则是以实际行动帮助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议程。”谈及同中国的交往,肯尼亚前总统肯雅塔深有感触,“中国从不居高临下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正是非中合作的独特之处。”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的话语掷地有声。

  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举行,吸引15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云”聚一堂。高朋满座,既是源于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对各国政党的吸引,也是源于中国对各种不同文明、不同现代化道路的平等尊重。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展现出一个与日俱新东方大国的博大胸襟:“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今天的中国,正以不断丰富的文明理念,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引。

  命运与共,大道不孤

  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抉择,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2022年2月20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盛大的焰火在“鸟巢”上空绽放出象征“更团结”的奥运五环和“天下一家”中英文字样,成为经典而隽永的瞬间。

  不畏单边主义逆流,有效防控新冠疫情,中国如期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向全世界展现了同各方“一起向未来”的决心和信心,也充分反映了“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在国际社会没有市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心所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文化的精神理想平和而坚毅,胸襟宽广而开阔,有着深切关注人类命运的天下情怀。

  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

  面对日趋凸显的种种全球性挑战,面对世界上日益增长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中国以胸怀天下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样子——

  从促成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到在乌克兰危机中坚持劝和促谈……秉持蕴含着“讲信修睦”“兼爱非攻”智慧的安全观,中国携手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

  从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到中国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灾区守护生的希望,再到协助多国公民从也门、苏丹等动荡地区撤离……秉承“弘义融利”义利观,中国同国际社会合力应对各类突发挑战;

  从率先落实《巴黎协定》,到宣布“双碳”目标……弘扬“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观,中国同各方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启迪。

  “小圈子”解决不了全球面临的“大挑战”,“小集团”适应不了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个个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光芒的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正是因其胸襟、格局、担当之大,而更加凸显时代价值。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面向未来,一个拥有5000多年璀璨文明史的大国,一个有着深厚天下情怀和贡献人类抱负的民族,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守正开新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矢志不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记者杨依军冯歆然邵艺博温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