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发体育app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体育app

发布时间:2024-06-12  信息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近年来,伴随着极端天气逐渐增多,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我省小麦长势好于去年,为夏粮丰收打下良好基础,但在把丰收的基础转化为丰收的果实的过程中,仍要闯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持续性降雨等多个关口。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我省从粮食全产业链的育种、管理、收获、烘干、晾晒、储存等各个环节入手,加快补齐粮食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短板,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救灾措施,降低极端天气对粮食减产的影响,从提升应急设施硬实力和应用科技软实力等方面,增强粮食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提升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硬件应急设施逐步完善

烘干中心减损增收

  面对气象灾害这个世界性难题,我省加快补齐应急处置和烘干等硬件设施明显不足的短板,在全省规划建设不少于1000个区域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逐步实现涉农县(市、区)农事服务功能全覆盖。

  “宁掉千滴汗,不坏一粒粮。”6月4日,商水县天华“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90后新农人刘记森指着眼前一排圆形、方形的,高低错落的银白色建筑群说,“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我们合作社围绕‘耕、种、收、烘、储、运、销’全方位做好应急服务,这是去年根据外地考察经验和自己实际需求,建成的粮食烘干中心和粮食分级中心,各种晾晒、烘干、分级、储存应急设施齐全,可以提前应对各种突发天气,最大化保障农民利益,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九成熟,十成收。及时收获、烘干、晾晒是保证粮食产量的关键。”刘记森说,“截至6月1日,我们合作社服务经营的4万多亩小麦已全部收获入仓了,麦子干湿度在11.7左右,但秋季玉米必须经过烘干,重要的是有了烘干应急中心,农民不用看天吃饭了。”

  “随机收储,随机烘干。在下雨应急抢收的情况下,烘干中心一天可以保证3000亩地小麦的收储。这个圆柱体通风仓可放800吨粮食,通风后进入挨边的烘干塔烘干,当天可以烘干500吨粮食,大概是1000亩地小麦。一旦收获期遭遇连阴雨等天气,能迅速及时地进行收购、烘干、转运,确保丰产丰收。”刘记森介绍。

  粮食在烘干中心入仓后,经由提升机进入滚筒筛初步过筛,如果需要烘干,就经由下面的专用管道进入烘干塔,烘干后进入分级中心;如果不需要烘干,经由最上面的管道直接进入分级中心;在分级中心三楼,粮食经过比重筛、色选筛筛选,在二楼的分级仓分级,一级粮食优质优价销售,二级做酒精,三级做饲料,四级做肥料,分级后的粮食进入包装仓包装,最后在通风仓等待销售。

  “一人负责供料,一人负责控制,从粮食入仓风干、烘干到分级包装销售,经由专用管道,采取自动化流水线操作,全程只需两个人就能完成,最大化地实现减损增效。”刘记森说,“粮食分级销售,一斤粮食要比卖杂混粮食高出3分钱,1万吨粮食就是60万元。最大化减少损失,增加农民收入。”

科技软实力提前防灾

“超级种子”抗病抗倒

  为抗灾减灾,我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旱能浇、涝能排”。除了应急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智慧大脑、超级种子等防灾减灾的科技软实力也在田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孢子仪、杀虫灯、吸虫塔、气象站、墒情监控、太阳能监控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6月4日,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数据物联网控制中心,一块大屏让农民坐在办公室里“智慧种田”。

  控制中心大屏正在精密地捕捉着病虫害信息,并分析判断出土壤的ph值、盐分、温度和含水率,以及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气压等信息。

  “大数据物联网控制中心通过安插在田间的‘手’‘眼’,在田间捕捉锁定到孢子、虫子后,用‘大脑’分析具体是什么病虫害,然后把分析判断的结果,通过手机发送给种粮大户。”种粮大户邱守先说,防治病虫害于未然,缺水补水,缺肥补肥。

  自动喷灌方式,自动检测土地地力缺项,自动提醒氮磷钾缺失,自动监测病虫害……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科技应用在农田,增强抗灾减灾能力,更快更精准地护卫粮食稳产高产。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

  为提升抗灾减灾能力,近年来,我省积极筛选推广一批耐高温干旱、耐渍涝、抗病虫等高抗多抗优良品种,加强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品种培育,加强对极端天气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亩产1741.2斤!6月1日,麦收一线传来喜讯,“周麦49”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天华农业示范基地千亩方里“拔得头彩”。

  “今年我们还种植了百农307、周麦37、周麦38等小麦品种,平均亩产1300多斤,这些优秀的‘种子选手’有抗倒伏的、有抗病害的,是农民抗灾减灾、稳产增产的好帮手。”刘记森说。

  “超大穗、超高产、超抗病、矮秆抗倒伏、抗寒抗旱耐高温,今年通过国审的‘周麦49’小麦新品种,具有抗病抗逆诸多优良特性。”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谢付振点赞“超级小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上,离不开优质种麦。近年来选育出的‘周麦37’‘周麦38’‘周麦49’等,都历经了10年才能推广种植,许多育种员为此熬白了头发。”

  旱能浇,涝能排;病虫害、干热风提前防控;连阴雨天气有粮食烘干中心、粮食分级中心应急处理……令人欣喜的是,在一年年的保粮护粮的实战中,全省农民和科技人员借助硬件设施与科技软实力,越来越冷静及时地应对极端天气,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丰产丰收底气越来越足,逐步构建起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记者 王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