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发体育app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体育app

发布时间:2020-02-16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

2020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2月14日发布。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之年,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这份文件的分量不言而喻。

省委一号文件释放出什么信号?今年“三农”着力点在哪儿?有哪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进行深入解读。

保小康:聚焦两大重点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年的两大历史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申延平说,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省将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申延平表示,今年年底脱贫攻坚任务要全面交账,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今年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3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同时,要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我省将更加关注脱贫质量,严把贫困退出关,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开展脱贫攻坚普查。“以往以年底督查为主,今年将加强常态化督导,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申延平说。

此外,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也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对此,省委一号文件指出了8个方面要加快补上的短板: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卫生健康服务、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

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85%以上,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左右,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今年,我省将确保财政投入与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相适应,优先解决好最紧迫、最急需的短板弱项,提亮小康成色。

申延平也特别提醒,补短板要对标全面小康目标,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决不能脱离实际、擅自加码。同时,省委一号文件明确的短板,是根据全省整体情况梳理的,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一定要根据本地实际认真查找自身短板,决不能简单套用全省的短板。

稳底盘:保供重要农产品

粮丰农稳天下安。确保粮食、猪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住“三农”这块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在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叠加的复杂局面下愈显重要。

申延平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再迎利好。根据省委一号文件,今年将制定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60万亩。并且,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可跨区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按规定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

筑牢大粮仓、丰富大厨房、做优大餐桌,省委一号文件聚焦猪肉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全力确保重要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稳得住。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猪肉供应问题,申延平介绍,今年将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坚持补栏增养和疫病防控相结合,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年底前将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将更加丰盛优质。我省将坚持以“ 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持续推进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企业提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在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时,回应百姓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期盼。

申延平说,“用地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乡村产业发展,省委一号文件回应给力,不仅要求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还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各类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并明确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

“这些用地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用地保障,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受益。”申延平说。

促增收:鼓起农民“钱袋子”

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标。申延平坦言,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保持增收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必须主动作为,多渠道发力。

他介绍,农民收入大体上分四个来源: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从我省来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加起来超过全部收入的七成。

分析来看,省委一号文件对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清晰的谋划部署,给农民群众吃下“定心丸”。

工资性收入方面,将有序推进农民转移就业。一方面抓增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建设,吸引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年新增农村人口转移就业40万人;一方面稳存量,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超过3000万人,今年将通过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放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申领条件,提高农民工技能提升补贴标准等举措,保持农民工就业稳定。

经营性收入方面,将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打造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都将迈入“快车道”。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

其中,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激励政策着实吸睛,比如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县以下返乡创业用地,将返乡创业经营主体的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

近年来,来自政府补贴、转移支付的转移性收入在我省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提高,2018年占比为25.2%。申延平表示,今年将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转移性收入不减少。

他认为,随着今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升行动的实施,农村资产不断盘活,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将不断增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小康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今年我省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大抓基层、大抓支部,针对乡村治理薄弱问题,在强基固本上下真功夫,推动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升。

申延平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我省复工复产正有力有序推进,各地应认真梳理本地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强化“人地钱”要素保障,把当务之急的事情一件一件解决好,切实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沃野乡村奏响发展最强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