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堌阳镇187家民族乐器生产企业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年产值15亿元,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人民种下的泡桐树成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一根网线把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村里60%以上的农特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
清丰县的食用菌、临颍县的辣椒、郏县的红牛……特色种养业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建设现代化河南,大头重头在“三农”,潜力和空间也在“三农”。我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担当
8月3日,滑县种粮大户王付强的5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里,2米多高的玉米植株长出了天缨,大豆也正处在盛花期。两个月前,这块地里的超晚播小麦取得了丰收。
和王付强的小麦一样,我省小麦生产尽管开局不利,但苗情转化良好,喜获丰收。全省夏粮总产762.61亿斤,同比增长0.3%,总产量占全国的1/4强,夏粮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夏粮再获丰收,离不开去年麦播以来环环相扣的麦田管理措施,也离不开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汤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里,可视农业监测站、农业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和农业植保监测站让农业生产变得“智慧”起来。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食产能150斤。
粮食要丰收,良种是关键。我省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正式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美丽乡村底色更加亮丽
走进兰考县惠安街道何寨村,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院墙不见了,房前建起了菜园、游园、果园和花园,空出来的公共用地规划建设成了一个占地9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家家户户的小汽车规范停放在公共停车场,村民出门不远就有公交站。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要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首先要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宣战。
去年年底开始,我省开展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共清理垃圾堆(带)约283万处、坑塘23.5万个,整治“空心院”30.2万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
美丽乡村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天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现象曾经比较普遍。我省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引导广大农民养成健康文明习惯,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培养文明新风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近年来,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但与全国相比,差距还不小。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1元,而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87元。
今年5月份,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农民收入结构的四大块:发展乡村产业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就业创业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农村改革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扶持带来的转移性收入。
“既要持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粮食数量产出,又要不断优化种养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建议,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进城转移就业人员多途径参加技能人才培训,有效促进农民就业。
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民“钱袋子”的一部分。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英表示,当前,我省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和村办企业等经营性资产,通过农村改革,可以变“沉睡”资产为增收“活水”,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