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新生活体现在哪里?大别山下,红色旅游方兴未艾,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告别土房子,奔向好日子。
新奋斗从哪里启航?豫东平原农业提质增效,种地也要追求高收益;豫西丘陵瓜果飘香,增收致富从未离农民这么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年间,我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完善监测机制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月底,卫辉市孙杏村镇张武店村村民老杨搬进了政府修缮的新房。受去年水灾影响,他家的房子屋顶出现裂缝漏水,他缺乏劳动能力无力维修,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当地政府对他家的房子进行了彻底修缮整修。
因为水灾,去年下半年,卫辉市有1784户4963人像老杨一样,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
我省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基础上,针对洪涝灾害影响,明确了因灾需要纳入监测对象的7种情形,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一户纳入监测一户,做到应纳尽纳、精准帮扶、稳慎退出,大灾之年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今年元宵节,巩义市首批285户受灾群众领到了集中安置房的钥匙,住上了新房。
生活向好,生产秩序也在恢复。受去年水灾影响,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损毁严重,小麦种得较晚。“目前沟、井、桥、路等基础设施正在整修,针对小麦三类苗实施科技壮苗行动,浇水、施肥,同时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使弱苗早发快长。”浚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董文全说。
我省坚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抓好应急救助、及时恢复生产、加快灾后重建,截至2月底,全省需恢复重建的5311个扶贫项目竣工率达95.63%,计划6月底前全面竣工。
兴产业促就业
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在丘陵山区,干点啥能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洛阳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的回答是种樱桃。“礼河村的3000多亩樱桃全都是大粒樱桃,全村樱桃收入去年突破2000万元,户均收入两三万元。”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说,村里引进天兴农业生态园,脱贫户和土地流转户可优先在生态园打工,他们还组建礼河“樱嫂”导游团,打响了“礼河樱桃”品牌。
新县田铺大塆则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春光明媚,村前的晒场上,圆形的竹筐里晒满了豆腐、萝卜干,“老家寒舍”里挤满了游客,店主韩光莹又开了一家小店专营当地美食。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商机返乡创业,“不秋草竹编”“时光小院酒吧”……各种特色民宿和创客店铺生意兴隆。
一年来,我省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将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提高到57.87%,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去年全省共投入115.07亿元衔接资金发展脱贫地区主导产业,累计已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70家。”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郭奎立表示,通过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脱贫户(监测对象) 金融”等有效模式,实现龙头企业做两端、脱贫群众干中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重在监测兜底,拓展则需向产业和就业发力。
“有证没证就是不一样,过去没有技术只能掏苦力,现在有证了可以挑活干。”嵩县城关镇杨岭村村民郭乾锁参加了嵩县诺舟职业培训学校的焊工技能培训班,手持焊工证,每天工资300元左右。
郭乾锁实现“打工自由”,得益于我省正在开展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与此同时,我省依托与广东等五省的劳务协作机制,推广“就业帮扶直通车”,对有外出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实行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去年全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外出务工236.4万人,较上年增加30.98万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62万人。
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我省聚焦全省85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5.97万搬迁人口,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强化社区治理,努力把安置点建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城乡融合的新亮点。
13万名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就业。安置点新设或合并设立居(村)委会、居(村)民小组451个,新成立基层党组织229个,派驻安置点第一书记260人、工作队260个,配备社区工作者2806人。
易地搬迁做好“后半篇”文章,要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衔接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依据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我省将107个县(市、区)划分为30个示范引领县、43个整体推进县、34个巩固提升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春节过后,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比以前更忙碌了。“邹庄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正在提升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利用毗邻渠首的生态优势,发展草莓大棚等特色农业产业,村民收入未来三年内要再翻一番。”
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也定下了发展的“小目标”:在原有650座温室大棚的基础上延长香菇产业链,打造集种植、育种、加工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一个个富有特色的村庄,拼接成了我省乡村振兴的多彩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