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牙齿”这个词因为耕地保护火了。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耕地保护时说: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刚性指标”“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如此严厉的表述前所未有。
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耕地可以种什么、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地生五谷。
没有足量的土地,粮食生产只能是空中楼阁;耕地保护的硬措施就是要让土地“长牙齿”,谁违规咬谁,哪里违规咬哪里。
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党支部书记骆松山的另外一个职务是村级“田长”,是全村10675亩高标准农田的直接责任人,每周他都要把全村的地巡查一遍,要解决处理耕地保护中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制止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的行为。
2020年,河南试点推行耕地保护的“网格化田长”制;次年,便有近23万名“田长”认领了“责任田”,全省形成了自上而下、保护耕地的庞大军团,每亩农田都长出了“牙齿”。
农耕中国历史上就有保护耕地的“神”,那就是家家户户供奉的“土地爷”,这个属于基层的“神明”得以广泛供奉的原因是: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
有地才有粮,保护耕地理应人人皆知。
2018年,登封市颍阳镇的宋先生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经营权证》,3.31亩承包地中有1.5亩是基本农田;今年年初,基本农田最新划定信息变更,经营权证书贴上了附页,又有1.5亩耕地变更成了基本农田。
宋先生说:村干部说了,基本农田上不能再栽树了,也不能再种乱七八糟不能吃的东西了。
经营权证上除了地块代码、面积、坐落外,专门有一栏是“是否基本农田”,这一项正与河南省委一号文件中“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相吻合。
形象、通俗的“长牙齿”保护耕地硬措施深入人心。
3月24日,河南日报农村版编辑部接到豫北某县一村民举报,说他们那里先后毁了80亩小麦要建蔬菜大棚,并且正在施工。
之后,编辑部派出记者前往调查采访。
毁麦信息传递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快速出手,3月30日,当地就推掉了正在施工的蔬菜大棚、完成复耕。
村民打电话举报,源于省委一号文件发布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农业农村厅发布的一则有关保护耕地的专项跟进措施,报纸刊发这则消息时,特意留下了本报的举报电话。该措施强调:为保粮食生产,即便已经获得了用地许可,也不能毁掉小麦,必须等到小麦收获后方可开工。
乡村对于粮食短缺和耕地保护的历史记忆,加之当下俄乌局势中凸显出来的“粮食武器”现场教育,使得更多的人对“中国碗装中国粮”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多的人长出“长牙齿”,呈现保护好耕地的全民自觉。
保护好耕地,需要全域自觉、全民自觉,人人都是“长牙齿”的“土地爷”,都是当代耕地保护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