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增长7%等数据备受关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确定这些目标,河南底气何在?
把好基本盘的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7%是维持河南经济持续健康常态运行、把好基本盘的增长速度,这个目标兼顾了可能与需要,蕴含了一系列系统性信号。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才可能保证一些基本的参数,比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能够达到5%—7%,基本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个水平是能够保证各个市场主体相对平稳健康运转的数据,也是河南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速的重要数据。
确定经济增长7%,是在充分测算河南经济潜在增长率基础上提出的量化目标,综合考虑了今年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和河南面临的政策红利、区位红利、窗口红利,既在经济增长上体现敢于加码的决心和行动,又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引导各方面把更多力量集中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来。
其他各项指标的政策导向
具体到各项指标,还包括: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是基于全省工业经济呈回稳向好的态势,2021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制造业是根基也是未来,要持续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强化金融、人才、营商环境等现代服务供给,一手抓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存量,一手抓优质项目引进扩大增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是把稳投资摆在突出位置,狠抓投资项目,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支撑作用,特别是要在扩大有效投资上下更大的功夫。
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是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可能逐步减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等签署实施带来机遇,国家扩大开放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河南外贸进出口有条件实现平稳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是考虑到疫情防控形势制约消费复苏的因素将减弱,2021年1—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38.9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0%。目前来看,消费统计和消费结构尚有优化空间,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巨大。
首次将人均gdp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人均gdp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与投入水平,且与社会安定、社会和谐成正比。明确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6%以上等指标,一方面展示了新时期河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从具体指标入手,引导和倒逼全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
实现经济增长7%,四条路径稳信心。
一是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滚动推进“三个一批”,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盘活县域资源、产业优势,加快打造一体联动、错落有致的产业链集群。完成开发区整合,全面推行“三化三制”和“管委会 公司”改革,设置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等约束性指标加强产业联动。抓住新基建机遇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布局5g基站、数据中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产业为切入点,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以智能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化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扩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二是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在优势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强化储备、梯次推进、创建高峰。重塑研发体系、转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校高质量发展“双航母”。标准化推广智慧岛等双创载体,构建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发挥好郑洛新自创区试验田作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最优质的竞技场。加快建设技能河南,构建一流政策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汇聚,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三是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跳跃式、直联式开放,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壮大外贸主体。高水平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提升开放通道新优势。健全自贸试验区2.0版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一批开放创新联动区,拓展开放平台新空间。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变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确保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
四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积极培育中高端消费,扩大旅游、健康、医疗、教育、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有效供给,提升文化消费、旅游休闲、家庭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品质。加强在信息、金融、医疗健康等新型消费领域及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消费者保护。以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为目标,推进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智慧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工程建设,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