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三农大国,三农问题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我国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年陕北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等基层和地方工作丰富的历练,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对三农深厚情怀,进行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复兴中华民族和治国理政的历史高度,对三农工作进行更加系统地谋划,汇成了一系列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这些重要论点、论断、论述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系统阐述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战略路径、发展动力、关键支撑、工作方法等重要内容,是中国新时期三农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创新和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三农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中国三农发展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执政为民重三农——治国理政的“重农”思想
农兴则盛,农衰则乱,这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明鉴。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以农为本、重农为先的农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深谙这一历史治国理政的规律,毛泽东同志由此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成功之路,邓小平同志探索了一条以农村改革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改革发展之路。习近平同志从中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出发,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提出了“执政为民重三农”治国理政的“重农”思想,努力探索一条以农民小康促全面小康,以农业现代化促经济社会现代化,以美丽乡村促美丽中国,以乡村复兴促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路。
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地提出了“执政为民重‘三农’”的“重农”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工农联盟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休戚相关。”正是从这一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习近平同志阐述了执政为民重三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重农”这一重要思想。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在治国理政中体现三农重中之重的重农思想,习近平同志早在2005年《之江新语》就明确指出:“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三农’工作,自觉地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领导决策、战略规划、财政投入、工作部署和政绩考核上来,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管农村工作作为落实“重农”思想最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执政为民重‘三农’”的“重农思想”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居于核心和引领的地位,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战略的重要体现。
二、以人为本谋三农——三农发展的民本指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这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到的科学结论。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谋‘三农’”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这种“以人为本谋‘三农’”民本指向的新观点的提出,对新时期三农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也可以说是对以往“以粮为纲”等错误的拨乱反正,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强调:“以人为本谋‘三农’,把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就是要明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利益和保障权益问题;就是要把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体现了三农发展目的是为了农民、三农发展必须依靠农民、三农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的重要观点。
“以人为本谋‘三农’”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也是三农发展要紧紧围绕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让全体农民都能过上富裕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一根本目标。“以人为本谋‘三农’”就是要体现三农发展为了农民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告诫我们,农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不能搞以粮为纲,不能搞强迫命令,必须把生产经营自主权交给农民。农业要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让农业成为能使农民致富的产业,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要“努力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他还倡导和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强调要通过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以人为本谋‘三农’”也体现了三农发展要紧紧依靠农民,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思想。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增强‘三农’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三农’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创新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人为本谋‘三农’”还体现了三农发展的成果由农民共享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
三、统筹城乡兴三农——三农发展的根本路径
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城乡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进程顺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急于求成的国家工业化赶超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制约三农发展的根本性体制障碍。习近平同志在2004年就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实施统筹城乡兴三农方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了更深刻的阐述。在2013年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稿)》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习近平同志对“统筹城乡兴‘三农’”方略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阐述:“我们强调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就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的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就是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实施“统筹城乡兴‘三农’”方略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国情和基础条件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四、改革开放促三农——三农发展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三农发展的强大利器。整个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就是一条以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践路径。每一步农村的大发展大进步都是由改革推动的。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促‘三农’”新观点,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2016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浙江农村工作会议讲话时重点阐述了“改革开放促‘三农’”的内涵,他强调“改革开放促‘三农’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就是要致力于推进城乡配套的各项改革,革除一切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弊端,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和体制;就是要以开放促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不断拓展三农发展新空间。”改革开放促“三农”就是要坚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在2006年浙江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坚持推进农村改革开放,就是要坚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着眼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和影响束缚三农发展的制度障碍,形成让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农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发展体制和机制。”
“改革开放促‘三农’”的重点就是要与时俱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他还强调农村综合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五、科技教育强三农——三农发展的关键支撑
三农要强,科技教育必须强。近现代世界强国的崛起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都以科技教育为支撑,科技创新与教育成为强国富民的关键。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在强三农的作用,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谈到科教兴农重要性。早在2006年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会议上就提出了把“科技教育强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在2012年视察中国农业大学时,习近平同志对在场的专家、群众和干部说,中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表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他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科技教育强‘三农’”的内涵,就是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这些活要素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让科技教育全面提升三农发展的水平。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指出,要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要抓住当前科技进步、产业重组、生产要素转移加快的极好机遇,建立重点生产要素流向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在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科技教育强‘三农’”的重点是要提高科技教育要素在农业发展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讲话时就强调指出,切实把“教育强省”的重点放到农村,大力普及农村学前3年教育、高中段教育和特殊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六、求真务实抓三农——三农工作的思想作风
解决好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必须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实干兴邦精神。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浙江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求真务实抓‘三农’”的必要性,“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总的就是要我们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之真,务谋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求真务实抓‘三农’”的内涵要求上,2005年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强调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握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就是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把推进‘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善于带领农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
在求真务实的方法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工作方法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之江新语》开篇《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求真务实就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和实干精神,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求真务实要求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同志指出:“‘三农’工作要有作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有了好的蓝图,还要持之以恒干到底,干则必成。习近平同志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要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这是一种政治品格,是正确政绩观的反映,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作者单位:顾益康,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潘伟光,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