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发体育app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体育app

发布时间:2021-03-05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刚刚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关键抓手,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业有了新发展,农村面貌有了新变化。一是农业得以全面提升。多年来,我省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进“四优四化”,积极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迈上新台阶。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365.16亿斤,油料、蔬菜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生猪出栏全国第一,肉、蛋产量全国第二,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33万亩和1893万亩,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到57%。二是农村得以全面进步。我省强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创建活动,大力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更加美丽宜居。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3%、91%,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5%、30%,建成全域一体市场化保洁机制的县占比达85%以上,达到美丽宜居村庄要求的中心村和特色村占比达70%以上。三是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我省持续推进农民增收,强力推动城乡融合,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城镇居民,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164元,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4.3辆;城乡统一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统一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02%、99.1%。四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省53个贫困县提前一年摘帽,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重大历史机遇。当前,进入高质量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一是党和国家将“三农”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将为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政策红利。党和国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树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确立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共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必将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受益者。二是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为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当前,我国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产品供给丰富多样,随着新格局的逐步构建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将为我省优质高效农产品提供更大市场空间。同时,河南农村区域广阔,乡村发展的潜在需求巨大,必将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力量。三是“中部崛起”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将为河南农业农村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2019年国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加之“国家中心城市”以及自贸试验区、自创区等一系列国家区域或专项战略的叠加和推进实施,必将为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转型带来更多政策、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四是新一轮农村基层组织换届和农民返乡创业,将为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刚刚完成换届,一大批有热情、能干事、年轻有为的农村党员被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与此同时,一大批有志向、理念新的农民返乡创业热情日趋高涨。这一切都会有助于扩大农村创新创业群体,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把握问题挑战。河南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主要以量的增长为主,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在有力提升了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土壤酸化、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同时又能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一道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二是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供给与需求不适应。新发展阶段,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均需要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撑,但这些要素的供给存在一些问题:用地上,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培育,需要占用不同性质的土地,而我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必须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在资金方面,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财政资金有限,农民还不富裕,农村建设资金势必存在巨大缺口。在人才方面,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乡村治理等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乡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发展人才匮乏。三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的风险。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多样化和现代消费理念的普及,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农产品需求的优质化、多样化趋势明显。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既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多样农产品的需求,又能抵御国外农产品进口的压力,将迎来重大挑战。

强力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我省已成为粮食、畜牧、农产品加工大省,花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也居全国前列,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建设农业强省必须把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夯实农业强省的基本根基,同时积极打造种业、农机装备等创新引领新高地,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建设三个农业强省。一是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强省。在确保耕地红线和粮食种植面积和规模的基础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扩大优质专用品种规模,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叫响“豫粮”品牌。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打造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给中心、储运交易中心、期货价格形成中心,提升河南粮食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二是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稳定生猪养殖,加强对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防控,提升养殖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规模化、产业化、良种繁育水平,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草食畜,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优化饲草种植供应,充分利用我省玉米、花生等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形成种养循环农业高效发展。提升畜牧产品加工水平,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三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强省。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要求,延伸产业链,特别是要发展精深加工,促进由“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增强价值链,加大对高端产品和加工设备的研发,进一步提升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平台的要素集聚、示范引领等作用,不断提升河南农产品加工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两大创新引领高地。打造现代种业和现代农机装备两大创新引领高地,培育壮大生物育种、农业高端装备两大新兴产业。一是建设现代种业高地。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成全球生物育种新高地、全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同时发挥中心要素聚集效应,谋划中国“种谷”建设,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种业产业集群。二是建设农机装备高地。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农机装备创新平台,在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等农业高端装备研发上,不断创新突破,为我省智能农机产品和特色农业装备产业发展和集群培育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实现三个重要新突破。一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围绕油料、蔬菜、食用菌、果树、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布局优化、要素聚集,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二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优势,挖掘乡村功能和价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电子商务、农村物流配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农业与信息、文化、旅游、工业、服务等产业的相互融合,不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让农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让农业既有效益更有活力。三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突破。以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路径,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产品绿色原料基地建设,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重点围绕面、油、乳、果蔬等产业,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结合我省乡村建设实际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抓关键,借乡村建设行动之力,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新理念和总要求,全面改善提升农村水、电、路、气、房屋、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尤其是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城市乡村要统筹谋划,一体建设,实现同一水平,推动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赶超和升级。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县乡村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一是重点做好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庄的优化配置,补齐短板,满足功能需求,实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均等化发展,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就医和养老的突出问题。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乡村生态宜居生活空间。农村的厕所、生活垃圾、污水、村容村貌仍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攻方向。一是在推进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上持续发力。二是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村庄分类,针对性地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塑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景色宜人、环境优雅的河南村庄新面貌。

建设文明善治乡村,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把组织振兴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充分利用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总结和提升乡村治理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治农村不良习俗,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优秀文化繁荣兴盛。下大力气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

寻求实现突破新路径

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路,深化认识。一个好的规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地方实际和人民大众意愿的规划统揽全局。要下大力气编制好工作蓝图,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目标、重点、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一张蓝图绘到底。

强化创新驱动,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放在发展首位,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同样是战略支撑和动力。一是下大力气打造生物育种和农机装备两大创新引领高地。二是抓好一批重点实验室、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载体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吸引创新技术人才,激发创新激情热情。四是集中资源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五是构建农科教推、产学研用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不对等、要素处置政策不对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要素的激活以及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入。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消除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充分发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试验探索和示范引领作用,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改革措施,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打通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加快培育新载体,推进产业聚集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乡村产业发展已取得了大量有效成熟的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新载体和新模式,为今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抓手。在全面振兴的路上,要重点培育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强镇、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各具特色、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模式载体,并注重发挥政策性保险、担保融资、科技服务等要素保障的功能作用,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在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对照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推进政策、做法、行动和工作体系的适时转型,实现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接续推进。

开展示范引领,梯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省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性大,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选择一些有条件、基础好、潜力大的县、乡、村不同层级,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样板建设,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省塑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典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作者单位:省农科院)

●黄河文化智库成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