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三农”多奇景,沃野千里书华章。过去的五年,我省始终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粮增收提效益,推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辉煌“十三五”,我省“三农”工作成绩亮眼。新时代、新作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牢记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更美丽;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让资源要素活力加速释放,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彩的绚丽篇章。
中原粮仓更加丰实
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1365.16亿斤,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十三五”收官之年,我省粮食生产再创佳绩。
特殊之年,传来粮食丰收喜报,让全省上下深受鼓舞。
2017年,我省粮食产量达到1304.85亿斤,首次站上1300亿斤台阶,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河南用不到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每年还要调出400亿斤原粮和200亿斤制成品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立足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努力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中原粮仓捷报频传,正是我省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鲜活注脚。
去年麦收季节,延津县塔铺街道办事处通郭村高标准农田内,“丰德存麦20号”进行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小麦亩产量855.2公斤,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藏粮于地,如何发掘土地潜力,保障粮食产能?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给出了答案:“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51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120万亩,总面积达到6910万亩。
从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基础版”,到高效节水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我省高标准农田的不断提升,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以来,商水县张庄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为“网红地”,省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訾庄村种粮大户周群元正是高标准农田“升级”的受益者之一。只需坐在家里,点开手机,他就可以实时查看作物长势。
像周群元家一样的高科技农田正在全省逐步推广,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数据监测、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节本增效,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田野变成充满“智慧”的沃野。
好地如何种好粮?用科技赋能,滑县种植户通过农技知识“充电”,让种粮不再靠经验,转而依靠科技。每年农忙时节,滑县白道口镇种粮大户黄国兴除了经营好自家的农田外,还有一项特殊任务:传授农技知识。
作为县里“特聘农技员”,除了现场指导外,黄国兴每天在“新型职业农民”微信群里做直播,通过“线上春管”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从农技人员那里学到技术,再通过教学将技术更广泛传播,“大户带散户”的科技传播方式,让农业技术迅速到达田间地头。
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滑县还推出“农管家”服务平台,包括土肥水、农业机械、技术服务等各种农民所需均能够一站式满足。平台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保姆式”服务。通过专业团队、专业人员,农民手机上“下单”,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除草、打药、浇水等科学的田间管理服务。
“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持续调优农业变强
中原粮仓河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如何摆脱普通农产品价格低、销售难、农民收入不高的困境,是一道亟须破解的难题。
普通农产品难卖高价,甚至滞销,企业和市场所需的优质农产品却严重不足。“守着粮仓买‘洋粮’”曾经是我省众多粮食加工企业难忘的经历。
如何让地头与市场“手拉手”?“十三五”期间,我省一手调结构,一手抓农产品深加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形成多彩农业新格局,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和食用菌、蔬菜、中药材产值居全国前列。
种植户与企业“面对面”对接,按需生产、高价销售,让永城市从事面粉加工的沈涛在市场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沈涛介绍说,以前就是有啥卖啥,现在是要啥提供啥。
在市场的倒逼下,加工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跟着市场走、随着市场干”,企业带着种植户,一起来适应市场需求。供应四川的面粉需要筋度要高一点,沈涛就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协议,引导农户种植强筋小麦。
家庭农场主刘新全从2018年便大刀阔斧,将流转的30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优质小麦。“优质优价,不仅不愁卖,企业还抢着要。”刘新全从当初种植优质小麦的忐忑变为现在的满心欢喜。
2018年年底,国家公布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下调3分钱。我省便作出积极应对,2018年安排资金1.6亿元,支持全省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建设,推广优质小麦试点县从2016年的8个增加到40个,示范带动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
调结构,促优化,从产量为导向到质量为导向。近年来,适销对路、优质优价正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研究员坦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我省进入了一个结构性矛盾的新时期,一方面普通小麦是过剩的,另外一方面企业对一些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还得不到满足,为此我们省需要加快优质品种的发展和繁育,最终的目标是要推进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郑麦136、郑麦379、百农4199……一大批农民欢迎、企业喜欢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正成为我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
2016年,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确立,着力实现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等“四优”产业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推进“四优”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我省“四优四化”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
2017年,省农科院联合各市、县农业科研单位,启动实施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全省农科系统53家单位的10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协同“作战”,深入全省72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聚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推广产业急需的优良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强化技术支撑,贯通产、加、销链条。
“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不断被夯实,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攀升。
绿色发展高质高效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农业科技水平更高,农民挑上“金扁担”,丰收底气十足。
2018年“三夏”,我省麦收自5月28日启动,到6月8日大面积、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8600万亩小麦收获仅仅用了12天,是历年来最短的一年。其中6月2日至4日,日收获面积超1000万亩,创历史纪录。“铁牛”助力耕种收,跑出了河南“速度”。
粮食颗粒归仓、落袋为安,现代农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从事“三农”研究的朱攀峰博士认为,从“耕地不用牛”到“机器替人”再到“无人驾驶”,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让农业生产变得更轻松、更高效,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掰棒子、脱粒到籽粒机收、直接装车售卖,机械给玉米带来的变化,让“三秋”大忙变机器忙人不忙。早在几年前,我省农业专家便开始在玉米籽粒机收品种选育、收获机械方面发力,短板的突破给种植户带来了巨大改变。
这几年,舞阳县刘庄村集体合作社秋季种植的玉米,都是采用籽粒机收,在地头直接将玉米籽装车销售,省去晾晒、脱粒、运输等重重环节,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秋收效率。
“即使遇见阴雨天气也不怕。”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士兴指着仓库旁边的大型烘干设备说。
机声隆隆庆丰收,绿色农业让田园“唱响”了绿色高效发展曲。“以前种地是看别人买啥肥就用啥肥,以后要学会科学种田。”临颍县杜曲镇种粮大户程国强说,去年请农业专家测土配方施肥,不但化肥用得少了,每亩还增产近百斤。
不仅仅是测土配方施肥,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绿色防控……绿色生产方式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
“十三五”期间,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我省不断调“绿”农业生产方式,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省土肥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技术入户率、肥料利用率双双提升,粮食、经济作物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带动面积日益扩大。河南农业生产,不仅要追求稳产高产,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有颜有料
处处文明乡风拂面,村村美丽风景如画。“十三五”期间,我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打出了一套以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的“组合拳”,农村面貌持续改善,万千乡村发生悄然嬗变。去年年底,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美收官。
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清淮村村民李祝英家,脏乱差的农家小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别致的三层小楼,庭院中花草点缀,客厅里也是各种绿植“打点”。
李祝英家庭院外,整个清淮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道路、供水、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齐全,清淮村规划建设与村民“装饰”相互结合,共同映出一幅现代农村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我省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道路硬化、亮化、美化,让美丽宜居乡村“底气十足”。目前,我省全部行政村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80%的行政村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有照明,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一系列“硬核”基础工程,让乡村更美丽更舒适。
影响乡村居民生活最突出的短板在哪里?鹿邑县高集乡王屯村村民王士民会想起夏天蚊蝇乱飞、无法下脚的厕所。近年来,我省着力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长效机制,全省共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7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如今,干净整洁的水冲式厕所、方便的垃圾清运机制,让乡村靓丽多姿,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美丽经济”随之而生。
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以往是被“脏乱差”包围的小村庄,得益于人居环境整治,让自然形态、干净整洁、美丽乡愁相互融合。村庄变美了,宜居更宜游,每到周末,蜂拥而至的游客,让新集村热闹非凡,村民纷纷“吃上”了农旅饭。
村里农田被打造成千亩油菜园、百亩荷花园、林果采摘园,既是吸引游客的“四季有花、换季有果”的田园景色,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种植基地。
纵观全省,各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观光,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农村改革活力迸发
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利用集体土地入股,建成了森林公园滑雪场、水上乐园等股份合作项目,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2.7万元,是2015年改革之初的3.3倍;临颍县石桥乡驼铺村,村内300多亩闲置土地收归集体后对外租赁承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以改革激活沉睡资产、激发发展活力,花石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正是我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对于我省这样一个农业和农村人口大省来说,意义重大,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省农业发展活力迸发。2015年以来,我省分三批在济源市、获嘉县、新县等18个市、县实施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起,又在全省范围启动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越来越多的集体资产从沉睡中醒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变多,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释放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着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村庄“无钱办事”,成为经济上的空壳村;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集体资产由于产权归属不清、集体组织缺位、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处于“沉睡”状态。
对症下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是解题的关键。为此,我省将此项改革梳理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及成员身份确认、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重要环节。
摸清家底,村村都有“明白账”,是改革的基础,也是关键。
“十三五”期间,我省已基本摸清农村集体家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全省37.9万个清产核资单位已完成数据上报,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共清查核实账面资产总额3087.86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950.56亿元、非经营性资产2137.3亿元,资源性资产2.11亿亩。通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明晰了集体产权,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打下基础。
如果把集体资产比喻成“蛋糕”,改革不仅是要切好“蛋糕”,还要把“蛋糕”做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持续受益,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把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使资源化作“资产”、资金变成“股金”、村民成为“股东”,建立了集体收益分配机制。
目前,全省已发放股权证书的村(社区)40926个,占完成改革任务村(社区)总数的83.5%。
朝着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的目标,我省积极试点地区通过财政资金扶持、社会资本参与等办法,激活闲置的集体资产,探索了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资产盘活型、乡村旅游型等多种新型集体经济模式,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社区)比例达到47.3%,其中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的村(社区)占49.2%,分别比2016年提高22.2%和6.8%,集体成员累计分红超过22.8亿元。
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加快了城乡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提升了农民“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胸中若有凌云志,不待扬鞭自奋蹄。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推动河南向农业强省迈进的任务尤为紧迫。全省上下应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河南篇章贡献“三农”力量。
乡村生活有滋有味
“在农村卖蒸馍可不容易,村民们对饮食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稀罕吃精白面馍了,粗粮蒸馍、粗粮花卷,越来越多人稀罕买这些馍。”2月24日一早,在武陟县龙源街道龙源村的华瑞馒头作坊里,老板李雪利正麻利地给顾客打包馒头。
从蒸馒头到买馒头,从精白面馒头到老面发酵馒头,从白面馍到粗粮馍……如今,不仅农村人的消费观念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农村人的生活更是有滋有味。
回望“十三五”,全省上下坚持精准扶贫,合力攻坚,全省5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连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
干净整洁的村组公路,整齐列队的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清凉甘甜的自来水;建大棚、养肥羊、拿分红……乡村巨变写在老乡们的笑脸上。
“春节回家过年,发现老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家家都开上了小汽车,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快了,真的是让我感慨颇多。”滑县的赵先生在郑州做生意,他告诉记者,瞅着有好机会也想回老家发展。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新改建农村公路10697公里,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85%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持续优化,基本实现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3860元提高到4260元。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有5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数字“三农”
2020年受疫情影响,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同比增长5.1%,增速高于城镇居民4.4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速达8.7%,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
粮食产量
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365.16亿斤、增长近2%,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占全国的10.2%,单产423.75公斤/亩、增长约8公斤/亩,总产量、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8%以上,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
“十三五”期间,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1304.85亿斤,首次站上1300亿斤台阶;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
生猪产能
2020年年底,全省存栏3887万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水平的81.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2.6万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水平的90.7%。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十三五”时期,我省克服资源要素趋紧、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不利因素,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15年生猪存栏4420.0万头;自2019年9月以来,规模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6个月双回升,全年生猪存栏3500万头目标已提前实现。预计2021年我省生猪存栏将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4400万头左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4256.26亿元,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到58.5%。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714家、产值1.18万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省以经济作物为重点的高效种植业取得了较好成绩。至2019年全省优势经济作物产值达到3397.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8%。
2019年,全省油料产量645.4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600万吨);蔬菜产量达到7368.74万吨(其中食用菌173.61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一),完成“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7500万吨)的98.25%;园林水果总产量950.74万吨,完成规划预期目标(1000万吨)的95.07%。
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60万亩,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超过125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700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39个项目县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全省累计投入51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120万亩,总面积达到6910万亩。
农业产业化
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9.7%,饮料制造业同比增长0.9%;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5%,增速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速18.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1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由于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2016年7779家,下降到2019年的6714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分别由2016年60个、761个上升至2019年的76个、794个,在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6263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132个、10亿元以上67个、50亿元以上15个、100亿元以上8个。
农村改革
2020年,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共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48968个,进行登记赋码并领取登记证,占村(居)总数的99.9%。全省有集体经营收益村比例47.3%,比2016年提高22.2个百分点,集体成员累计分红超过22.8亿元。
“十三五”期间,全省发放新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740.09万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9.3%;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9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3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1万家,托管服务覆盖1523.7万农户,培育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超过1.1万家,示范家庭农场407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3家。
美丽乡村建设
“十三五”期间,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全面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
全省农村配备保洁员26.54万名、占农村人口的3.5‰,85%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市场化保洁机制,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7%,2020年年底达30%左右。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2020年前三季度完成150万户全年改厕目标,全省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67万户,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5%。
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全省共创建“四美乡村”3388个、“美丽小镇”224个、“五美庭院”94.6万个。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加快农村路、水、电、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0697公里,10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乡村物流更加便捷。 农村教育、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5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均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