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阶段牢牢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十四五”时期河南的一项光荣使命。2021年1月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包括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建设行动在内的十二项战略行动,提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造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粮食产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区域经济发展任务紧迫,农民增收愿望急迫的现实背景下,矢志推动粮食核心区建设,再度凸显了河南的政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多次强调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影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更加凸显。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强调,河南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为河南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出了要求,更指明了方向。
河南自古就是“国之粮仓”,这不仅体现在河南是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是粮食深加工的主力军,也体现在河南自古就是为政者设立的重要粮仓所在地,是国家粮食流通与运输的重要节点。自国务院批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以来,河南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粮食产量与质量双提升。2020年粮食产量突破136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凭借仅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4,每年外调原粮及其加工品超600亿斤。与此同时,河南积极延伸粮食产业链推动粮食深加工,生产了约占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主食产业化率超过48%。借助优秀的粮食生产和深加工能力,河南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粮仓”、名副其实的“国人厨房”。除了粮食生产与加工,河南还是我国自古以来重要的储粮基地,是国家粮食流通与运输的重要节点和枢纽。2019年考古发现,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时庄遗址,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粮食城邑”,这是夏朝也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粮食集中储备管理的仓城。据《文献通考》记载,洛阳城北含嘉仓储粮量在唐玄宗天宝八年占到了全国储粮的46%,是全国储粮最多的仓库。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而今已是我国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伴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一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及运输枢纽的建设,河南更成为国家粮食物资调运与集散的重要节点,是“北粮南运”的重要通道。
时代的车轮已带领我们驶入新发展阶段,站在谋篇“十四五”的关键历史节点,河南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核心任务,着力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确保建立系统思维。粮食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且具有较明显的“弱质性”“低效益性”,纯粹靠市场机制很难有效保障粮食生产。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不仅仅是农业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全省域、全领域的系统性问题,既事关全局,又牵扯全身。因此必须建立系统思维,不断构建并完善粮食核心区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业务部门以及市、县、乡、村的具体任务,细化工作分工,严格目标考核,层层压实责任。
二是确保粮食用地安全。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性资源,是保障粮食产量与质量的基础。“藏粮于地”战略的根本要义,就是要建立底线思维,确保粮食用地的“量”与“质”。河南自2012年开始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已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为粮食连续增产稳产奠定了基础。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土地撂荒、变更用途等导致土地非农化、农田非粮化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进一步严格守住全省耕地面积红线,严把粮食主产区各市、县、乡、村粮食用地底线,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机制,防止占优补劣现象发生。不断推进节水灌溉、机械配套、人工智能、规模经营、规范管理等“五项工程”,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确保农业科技落地。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现代农业可以依托农业科技革新,降低自然因素等的不利影响,稳定粮食生产、加工与供应,这正是中央提出“藏粮于技”战略的初衷。要大力开展粮食领域的原始创新,不断强化成果转化应用,确保农业科技落地、见效。一方面要持续发挥各类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力量,联合技术专家资源,瞄准农业科技创新前沿,开展好粮食育种、优品开发、病虫害防治、智慧农业、技术迭代等工作,着力解决粮食生产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粮食生产、仓储、加工等实际,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做好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与培训,促进相关技术落实见效,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确保种粮比较效益。由于粮食生产成本、社会生活成本刚性增长,而粮食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农民种粮始终处于微利状态。不少粮农感言“种粮一整年不如打工一个月”,并由此导致粮农兼业化或弃农化、弃粮化问题。当种粮的比较效益低,而付出的机会成本过大的时候,势必会导致粮农兼业或弃农、弃粮现象。为此,要进一步探索粮食补贴政策,完善“种植补贴 价格补贴”综合机制;探索建立由保种粮成本到保种粮收入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探索省内县区间转移支付机制,以补偿产粮大县过高的机会成本,缓解“产粮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问题,消弭发展不平衡现象;要继续做好粮食深加工,完善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粮食产业经济效益;要继续做好豫粮品牌培育,通过优质粮油品牌打造等提升豫粮产品的市场创利能力;要继续引导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组织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耕作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收益。(作者为河南工程学院商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