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漯河市舞阳县莲花镇吴李村,几台收割机正在玉米地里忙活。不一会儿,它们直接开向旁边等候的运粮车,黄澄澄的玉米粒瞬间倾泻而出,如同金色的瀑布般源源不断地流淌进车厢。
“今年玉米收成好,一亩地平均收1200斤,高的能收到1400多斤。”手捧金黄的玉米粒,吴李村村民吴朝军乐得合不拢嘴。他收的玉米粒,指的是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也就是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秸秆粉碎、剥皮、脱粒等多项收获作业。目前,我省玉米收获主要有三种形式:传统人工收获,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大部分采用的是机械收获,收获的是玉米果穗,需要晾晒、脱粒入库,中间环节多,人工成本高;第三种就是玉米机械粒收,在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全面普及,能够明显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玉米品质,成为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这项技术也被列为全国十大农业引领技术。
吴朝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械收玉米棒子和收玉米粒,每亩都是70元,可是收穗后还要晾晒、剥皮、脱粒、装袋,体力劳动繁重,花费人力、时间不说,成本至少增加40元。
今年我省7600多万亩秋粮面积中,玉米的种植面积超过5700万亩。打通玉米收获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对于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农业降本提质增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从2013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携手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以漯河市为中心,开展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漯河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该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郭东升介绍,今年这里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收率高达55%,远高于全国5%、全省12%的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河南累计推广玉米机械粒收技术1494多万亩,累计新增纯收益超16亿元,经济效益巨大。
从“摘穗”到“摘粒”,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给农业技术以及农民观念却带来了不小的风险挑战。吴李村村民李玉亭告诉记者:“收玉米粒,省时省工。可是,如果遇到阴雨天,玉米粒来不及晾晒,必须得烘干,普通农户根本没有烘干设备。”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克如介绍,缺乏配套的烘干设备,只是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遇到的“瓶颈”之一。受下季小麦播种影响,黄淮海地区玉米早收现象普遍,导致玉米含水率高,从而提高了籽粒机收破碎率。培育并筛选出成熟期短、脱水率高的玉米品种,成为育种专家的研究方向。此外,如何降低机械成本,研制出能与现有的小麦收割机相配套的玉米籽粒收割台,是农业机械专家的主攻范围。
“政府与相关科研单位携手,把良种、良机和良法结合,推动玉米的绿 色生产和转型升级,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的‘最后一公里’必然会被打通。”王克如说。